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党建群团动态>详细内容

从三篇毛著看舆论引导的方法论和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1-12-30 信息来源: 【字体:

回望党的百年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每遇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我们都能看到毛泽东同志拨云见天、振聋发聩的文章,这些文章最初或以公开信的形式解疑答惑,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以演讲稿的形式谆谆教导,如《论持久战》;或以社论的形式指明方向,如《将革命进行到底》。本文试图以这三篇文章为例,浅议舆论引导的方法论和重要性。

 

一、抢抓时机,有的放矢,在困境中看得见希望

大革命失败之后及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之初,弱小的红军经常面临敌军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斗争遇到了极大困难,加上“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井冈山还能待下去吗?“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不断出现。到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以公开信的方式,及时批评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达,在此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起到重要的精神鼓舞和动员作用。

作为毛泽东早期著作中重要的文章之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极大彰显出毛泽东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审时度势,有理有据,在矛盾中看得清形势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甚嚣尘上,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1937年9月八路军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将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

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念,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明确指出:“中国会忘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防御中进攻,持久中速决,内线中有外线;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篇演讲稿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和动员力,足见毛泽东对二元对立问题的决断力,对舆论引导的掌控力。

据记载,为写好《论持久战》这部专著,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废寝忘食一个多月,并反复修改。

 

三、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在顺境中看得穿对手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在长江以南也难以组织系统防御。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要求划江而治,共产国际和其他国外力量也希望中国共产党划江而治。

但毛主席却不理这一套,“独立自主”的思想在这一刻所向披靡。1948年12月30日他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必须“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并由此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而决不允许使革命半途而废,使中国重新回到黑暗世界。在这个问题上,一切愿意参加当前的革命事业的人们要一致,要合作,而不是建立什么“反对派”,也不是走什么“中间路线”。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21日,大江南北的电波声中,传来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而就在先天夜里,渡江战役已经打响。

三天之后,南京解放,毛泽东同志欣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用“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这四句诗也成为读者应用于各种场景的名句。

 

四、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局中开创出新局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一面指挥打仗,一面指导新闻舆论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大量新闻、时评和社论,曾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从上述三篇毛著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关键时期对舆论的引导,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也是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活的灵魂的成功实践。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系统研究各种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领导干部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对舆论引导工作来说,也是同样的遵循。

在今天,舆论引导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和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以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视角站稳立场,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不二选择。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和视野,需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需要在实践中历事练心:面对艰难困苦,看到希望不悲观,让绝处逢生;面对纷繁芜杂,坚持实事求是,知己知彼,进退自如;面对顺风顺水,保持战略定力,心无旁骛,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变局中才能开创出新局。

 

备注:

参考书目及文章如下:

1、《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2月人民出版社 中国党史出版社)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2020年6月外文出版社)

3、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作者:刘连松    常德市广播电视台影像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任记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