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
作者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杨丽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历史的溯源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大势所趋;从经典传播学理论的解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已经构建。
【关键词】 传播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读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宪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演讲中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并用“大家庭”来形容之。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一、从历史的溯源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宇宙观、世界观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比如在《周易》中就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天高地迥,观宇宙之无穷”,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的成语、典故对休戚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有涉及,比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同舟共济”等等,而这些弘扬大义大利成语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萌芽。
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趋势,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关系发展方向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中国外交创新性发展的导向作用体现在推动互联互通、改善全球治理、发展稳定大国关系、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开展广泛区域合作五个方面。
在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中,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化同非洲、拉美国家的互利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拓进取,锐意创新,通过战略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引领国际秩序的新时代。
二、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大势所趋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交往国际化、价值多元化共存,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趋势反映,具有现实基础。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人类命运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脱离这种紧密联系而独善其身。不论你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而1948年联合国的成立,就是当时国际社会应对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已成为国际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组织。中国政府牵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洲基础投资银行,提出一代一路战略都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
首先,经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只有全球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以《共产党宣言》五个“统一”为统领,继续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尊重实现合作共赢,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从而打造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政治秩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最后,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当下,处理好传承本国优秀文化,借鉴和吸收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交流成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的流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中,中国秉承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世所罕见的速度、规模和效率,采取果断措施,付出绝大代价,全力延缓疫情在全球蔓延。打好新疫情阻击战,各国合作是关键。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责任共同交织,彼此相互依存。越是在危难时刻,越是要守望相助,越是在紧要关头,越是要密切合作。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众多防疫抗疫措施为国际社会带来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并且即便自己处于困难之中,仍然以大国担当的勇气和承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但给世卫组织和相关国家捐款捐物,还派出专家组赴塞尔维亚、意大利等严重国家帮助当地防疫抗疫,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认为,中国所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为世界树立了标准,有中国的经验,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堪称世界典范,中国正以自身行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
三、从经典传播学理论的解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已经构建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理念,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而地球村正是全球化进程中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虽然“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但是“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高度契合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这本字数不多的小册子在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印刷所印出了,书中郑重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它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可见,马克思视野中“真正的共同体”,遵循着大写的共同体逻辑,书写着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叙事,成为我们今天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命运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如果说,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自由人联合体”,而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发展,仿佛是一场与马克思的跨时空“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站立在全人类的角度,以全人类共同的命运为关怀指向,追求建立一个共识、共生、共建、共享、共赢和共荣的世界。其基本价值蕴含包括:对本国负责也对他国负责的责任共同体、“利本国”也“利他国”的利益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和“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价值共同体、将本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的发展共同体,等等。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价值蕴含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高度契合的。
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视角看,在当下仍然存在阶级和国家冲突的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疑朝着马克思所指示的人类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设定了一个当下的、务实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在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构建的过程,一个不断趋近的过程,当下的构建努力均为不忘初心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必要环节。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高命题“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到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从前瞻性的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和当代实践,必将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提供新路径和新动能,推动人类未来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