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筑家园 绘就“一小一老”温情画卷
(通讯员 郑威)在市社会福利院的晨曦微光中,86岁的失明老人汪维忠正专注地拉着二胡,口中哼唱红歌,围坐的老伙伴们应和着节拍,不时漾开阵阵欢笑。不远处的儿童特教室内,脑瘫患儿小宇在康复师帮助下,颤巍巍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这幅由“银发”与“童颜”共同勾勒的动人画卷,正是市社会福利院坚持党建引领,促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深耕“一老一小”服务的鲜活缩影。目前,该院集中照护孤弃儿童90人,服务特困人员及社会托养对象112人,通过党建与业务的深度交融,让“红色引擎”成为守护特殊群体的核心动能。
夕阳映照党旗红 养老服务好暖心
“张嗲,今天的降压药按时吃了吗?”每日清晨,老人服务部的工作人员熊富彪都会准时出现在服务对象房中巡查。作为福利院的“党员示范岗”,他不仅工作中认真负责,更用心呵护着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73岁的失能老人毛桂枝长期卧床,熊富彪按照福利院党支部牵头制定的“一人一策”照护方案,从每日多次的翻身到精心调配的营养流食,从定期的心理疏导到集体生日会上的温情祝福,让服务对象毛桂枝脸上重新绽放了笑容。
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为老人进行血压测量
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不仅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与院内特困对象实行“一对一”包联,还将“三会一课”的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暖心服务。例如,协助业务部室策划举办具有特色的“六一表演活动”“重阳节晚会”“集体生日会”“银龄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服务对象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温暖。针对社会托养服务对象的现实情况,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反诈小课堂”“爱心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提升了服务对象的安全防范意识,更让其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关怀。
福利院老人们在“我们的节日”活动中玩套圈游戏
童心向党护苗壮 精准抚孤好温馨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果果,这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因早年屡遭生母抛弃而变得自卑敏感,曾将自己紧紧封闭,拒绝与外界交流。然而在福利院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建+照护”模式后,党员干部不仅帮助辅导课业,还常带她在“阳光农场”体验劳动乐趣,更全力支持她赴专业艺术机构学习特长。如今的果果,无论身处福利院大家庭还是菁菁校园,都已是备受喜爱的“小明星”。
这样的温情故事在福利院儿童部比比皆是。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着力打造 “养治教康社”一体化服务体系,为90名孤弃儿童织就全方位保障的安全网,通过“养治教康社”一体化服务,实现养育精细化、治疗专业化、教育个性化、康复科学化和社会融入常态化。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建+照护”模式,党员干部不仅提供日常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还组织孩子们参与“阳光农场”劳动实践,培养生活技能和团队精神。同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支持孩子们发展艺术、体育等特长,助力他们自信融入校园和社会。“每当看到孩子们眼中自信的光芒,我们便深知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市社会福利院相关负责人曾玲璘深有感触地说道。
党旗指引助残路 康复工程有实效
“一、二、三,用力起!”在康复师的引导下,唐氏综合症患儿正努力进行站立训练。作为儿童部“党员责任区”的负责人,张群积极推进专业康复室与能力评估室的建成,对接省儿童医院“明天计划”、市妇幼保健院、市康复医院,为残障儿童科学制定了融合物理治疗、言语训练和生活技能培养的“三维康复计划”。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团队,为孤残儿童精准制定"一人一案",更是为其搭建了“社会融合”的桥梁。治疗期结束后,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社会适应性明显增强,部分孤残儿童不仅能独立行走,还能清晰地说出“谢谢阿姨”等话语。这些进步,正源自福利院党支部正在尝试探索的“党建引领、专业支撑、内外协同”助残新模式。
从智残楼清晨的问候到儿童楼星夜的伴读,从康复室挥洒的汗水到生日会洋溢的欢笑,市社会福利院的每个角落处处流淌着融融暖意。这正是福利院党支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推行“红马甲”行动计划、创新“党建+服务”模式绽放的硕果,更是将党建政治引领作用转化为服务效能的生动写照,让“一小一老”在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照护中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未来,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将继续探索挖掘具有本院特色的党建与业务深化融合的服务模式,让这幅温情的画卷在时代浪潮中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