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青年干部“以赛论道”:红色基因里的民生担当
(通讯员 高榕)“抢答!这题我来答!”9月18日,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二楼会议室内掌声与答题声交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知识竞赛正在进行。这是中心“练‘救’本领·助梦青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第十三期活动,3支由青年干部组建的队伍,用一场“知识比拼+思想碰撞”的竞赛,为国庆节的到来提前送上青春祝福。
竞赛现场“燃”起来
不同于传统理论学习的“你讲我听”,这次竞赛从筹备阶段就充满“互动感”。赛前一周,中心提前梳理了200道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国情、国防知识的题库,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三类题型,既考“记忆准确度”,也考“理解深度”。
“准备的时候对着题库反复记,真到了现场才发现,考验的不只是知识储备,还有反应速度!”参赛选手铁爽说。必答题环节,各队按顺序答题,10道题、10秒限时,选手们沉着应答,“我国的国体是什么?”“‘改革开放’这一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一道道题目被准确作答,台下不时响起赞许的掌声。
(答题现场)
抢答题环节则彻底点燃现场气氛。“3、2、1,开始抢答!”主持人话音刚落,1号队的率先抢答,“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队员滕建宇话音刚落,计分员便为其加上20分。而另一边,3号队因抢答后未能准确作答,被扣掉10分,队员们互相鼓劲:“没事,下一题加油!”你来我往间,比分交替上升,充分展示了青年干部们的活力与拼劲。
主题评述“暖”人心
如果说必答题和抢答题考验的是“硬知识”,那么主题评述环节则是一场“软实力”的较量。“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在社会救助岗位践行爱国情怀?”围绕这一话题,各队选派代表展开3分钟阐释,没有标准答案,却句句离不开“民生”二字。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日常工作琐碎而具体,无非是沟通协调、购买车票、陪同护送、办理交接。我们所面对的,往往是身处困境、彷徨无助的个体,他们或因变故流落他乡,或因困境暂时失去了回家的能力和希望。然而,正是在这平凡甚至有时略显艰辛的护送路途上,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深刻体现国家温度、彰显民族大爱、凝结爱国情怀的光荣事业。”2号队代表薛昊暾的发言,让在场不少人点头称赞。
领导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在笔记本记录。“没有空泛的口号,全是岗位上的真实感悟,这就是红色基因在基层的生动体现。”领导在点评时说,青年干部们把“爱国”与“岗位”结合,既答出了知识,更答出了担当。
救助岗位“亮”起来
“以前觉得‘四史’学习有点枯燥,通过竞赛不仅记住了知识点,更明白了这些历史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赛后,陈喆说。据了解,该中心“练‘救’本领·助梦青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通过知识竞赛、案例研讨、一线调研等多种形式,让青年干部在学习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创新青年理论学习形式,让青年干部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展现青春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为常德社会救助事业注入更多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