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动态>工作动态>党建群团动态>详细内容

扶贫日记:当村民们怀念过去的时候,究竟在怀念什么

发布时间:2018-11-21 信息来源:市直机关工委 【字体:

(通讯员 郑明享)驻村走访期间,经常听到村民们向我们诉说这样的话——要是在过去,组里的毛沟杂草丛生不会没人管;要是在过去,村干部和党员不是这样;要是在过去,打牌的茶馆哪会这么热闹……当村民在怀念过去的时候,究竟在怀念什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有意义的时刻。”村民们在记忆中守护着哪些“最有意义的时刻”呢?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主流价值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对我的调查与思考逐一展析如下。

当村民在怀念过去的时候,怀念的是过去的土地情结。土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命根子”。目前在农村务农的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村民,都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他们通过“勤劳+土地”获得的收成,相继解决了温饱和住房问题,而且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种养产业单一和收入低下的现状,让大部分村民无所适从,“勤劳+土地”很多时候换来的只是不计劳力成本的苦工钱,有时甚至亏掉种子、化肥和农药成本。在土地确权推行“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势不可挡的情况下,留守的村民们还普遍未适应土地确权后具有“抽象数字”的承包权的状况,所以牢牢抓住自家耕地的地块不放。这也正是明明种植棉花不赚钱,却宁愿因棉花而忙碌一年的原因,在他们内心里“有钱赚”固然重要,但“有事做”更重要。往小处讲,因为不如此,就会在心里上感觉土地已离他而去,留守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下岗”。往大处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精神充实,留守农民失去了土地,精神寄托也就无处安放。所以,他们怀念的是土地曾经带给他们的辉煌与安定,是一种对传统意义上村庄衰落的心理落差和无奈抵制。

当村民在怀念过去的时候,怀念的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当前,茶馆打牌、修建房子和续写家谱是村民们最热衷的事情。村民们打牌,金额多是小之又小,无非是农闲之时无事可做、无事可乐;修建房子,是在农村的一种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最好体现;续写家谱,实际上是寻祖→寻达寻显→寻求家族优良传统→寻求家族价值准则→寻求自我归属→寻归主流文化的表现。当农村私塾、德高望重的族长约束或是乡贤文化成为历史,后来政府密集组织的电影下乡、文化下乡传播正能量的方式成为过去的时候,填满农村文化市场的是参差不齐的电视节目和铺天盖地的网络影视,家庭生产方式的自顾自,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逐渐消失,传统习俗逐渐被城市文化、西方文化渗透而崩解,让目前的农村文化不伦不类,而新的农村主流文化尚未占领阵地,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只奉行实用主义成为农村普遍的价值观。特别是在“乡统筹、村提留”、农业税取消后,村民们对国家、对集体只有获取的权利,没有了给予的义务。人一旦索取久了,就会忘记感恩,也就体会不到奉献的快乐,长此以往,就会感觉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村里的变化,没有他们的努力与贡献,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获得感、廉耻心和敬畏心也就会丧失。这也正是那么多村民自家门前的路不平、自家地旁的沟不通,即使费力再小,也不会动锹(认为这是村里的事)的真正原因,以及“以评上贫困户为荣”、“不想摘帽”等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所以,他们怀念的是过去的“露天电影”式集体教育、建设公益事业的集体劳动、家族式的集体聚餐与会议、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这些具有鲜明的“集体”与“传统”特色的文化。这是一种因心理安定的需要而对主流文化寻求时的迷茫,也是一种身体等待灵魂的迷茫时期。

当村民在怀念过去的时候,怀念的是过去对村级组织的信任。在工作队之间交流时,我们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即现在村民普遍认为“上面所有的政策都是好的,执行不好肯定是基层的问题”,普遍存在对“清官”与“钦差”的盼望心理,对“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毛主席时代的怀念。这也是为什么村民有事宁愿找工作队,而不找村里,为什么只要村民上访一般都是越级上访的原因。村民对村级组织丧失信任这个普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村级组织作为最底层执行层面曾出现的一些现象级问题来分析,确有因不收税费失去“管理”权力的原因,有因民间借贷欠债不还的原因,有因指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而败于市场调节的原因,有因基层党员素质无法区别于普通群众的原因,等等。如何避免村级组织陷入“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的“塔西陀陷阱”,达到“治理有效”的目标,是个值得上下均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面肯定需要村级组织的自身努力,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对村级组织职责进行科学规范与界定,把村级事务中一些如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类事务,一些如意外伤害保险销售等市场行为的事务中拨离,使他们从“万能”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面向基层的政策应简洁易行,让村民们易懂易办。如健康扶贫与教育助学政策,实在是分类别、分层次太多、实施的环节也多,我们工作队也是常记常忘,要让村民们明明白白知晓、明明白白享受,实在是件难事,也难怪村民们怀念“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类简洁清晰易行的政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村民们也正经历着阵痛,调整着自已的心态,农民由来已久的对“有威信的基层组织”和“有效的乡村治理”的怀念与渴望也与日俱增。这是好现象,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好时机。
                        
                        
                    
               

               
               

分享到: